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胡雪岩的成功学札记

常有人说:为官要读曾国藩,为商要读胡雪岩,言下之意是希望人们通过这两位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言谈举止来领悟一些为官和经商的道理。特别是胡雪岩,在人人期待迅速发家致富的今天,他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的传奇经历几乎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经典成功学案例——尽管很多事实证明,成功学并不能让人成功,只能让人兴奋。但一个普通人的一生能够为后人如此狂热的研究学习,并总结出若干言之凿凿的道理,称之为“成功”也确实并不为过。

笔者开始接触胡雪岩是从高阳先生的一部历史小说《红顶商人》开始的。书中把胡先生的一生展现得既波澜壮阔又丝丝入扣,宛如一幅晚清时期民生、官场与商战的生动长卷。其中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笔下,胡雪岩既不是一个左右逢源、无往不利的天生幸运儿,也不是一个极尽钻营之术兀自风流快活的市井小人。在他看来,胡雪岩是一个成功者,但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最终没有能够将这份成功守住;是一个商人,但是目光却并不紧紧盯着利润,而是兼顾着兄弟情义与百姓困苦;善于经营人际关系以谋取更大的发展,但这背后却有着他自身的信誉和才干作为可靠的担保。尽管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史实有所加工,但如果细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加工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合适而不无道理的。

胡先生的成功靠的并不是写在书本上的商场之道,而是靠他从学徒开始的日常积累、待人接物的品行、对机会的把握和一定天赋的经商才能。和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物一样,他的成功是从小处着手,大处谋划,关键之处积极实践,逐渐一步步良性循环而成的必然结果。就拿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来说,在钱庄担任跑街的胡雪岩意外的收回了一笔坏账,在没有通报掌柜的情况下,转手将这笔钱给了当时穷困潦倒的好友王有龄进京补缺。这样的做法,看似有一定的dubo之嫌,但实际上却是基于观察而得出的合理判断。首先,他了解王有龄的才干和人品,知道王有龄虽然一时落魄,终非池中之物,而且一旦当官,必定会是一个造福百姓的好官;其次,他了解当时官场的情形,咸丰年间虽然国力不比康乾,但皇帝也早已看透了八旗子弟的纨绔无能,正在大量的启用曾国藩、左宗棠等一批汉人能臣,王有龄获得重用的机会很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知道自己和王有龄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深厚情义,王有龄一旦补缺成功第一个要报答的就是自己。这样一来,投资给值得信赖的朋友,也就变成了投资自己。

胡先生的这一把算盘打得有理有据。而最终的结果也恰恰证明了他的眼光和胆识。在王有龄顺利补缺之后,胡雪岩自己的人生也在王有龄的帮助下上到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为他日后更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就在数年后王有龄位及浙江巡抚之时,太平天国的军队攻下杭州城,王大人坚持守土有责,力抗敌人不支而拔剑自刎。胡先生当时正在杭州城外为王大人运送粮草,得到这个消息,痛不欲生。

人有千算,天有一算。人生所能实时兑现的成功更多的时候是短暂易碎的,真正对时代、对后人有借鉴意义的成功则需要像这样放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下连贯的看,广角的看。不能断章取义,割裂大环境、大前提,而只选择一些时下迎合焦虑、填充空想的片段。真正影响深远的成功并不是几条简单而看似万能的道理所能概括的,它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调整,不断的做出艰难的选择。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自己的不易,也会有自己的得意,不必过度地效仿所谓“成功”的范本。能够活出自己想要的状态,也就很对得起生活这场大戏了。在王有龄去世之后,胡雪岩将所购粮食全部用来赈济灾民,而后又倾其所能为左宗棠的西征和收复新疆筹集粮饷军费,帮助左帅打出了清朝末年最大的一场胜仗。而这也使他的声望和财富都达到了顶峰。种种善心义举和其背后的家国情怀让胡先生逐渐有别于同一时期其他的商贾富豪,既受到了当时朝廷的褒奖,又让后来的人们纪念至今。我想,今天人们所谓的“成功”之大者,应该莫过于此吧。

在上海滩的生丝大战之后,胡雪岩受到中外双方的联合进攻,终不能敌。手中所持的大量生丝被低价拍卖,导致资金链断裂,丝行破产,钱庄也遭遇挤兑,当铺被查封,唯有药铺胡庆余堂得以保留。他自己也不得不散尽家财,心力交瘁,以致郁郁而终。不知道当胡先生回到老家破落的院中回顾这云泥之别的短暂的一生,会不会为当年偷偷借给王有龄的那五百两而百感交集。我想,人生的起落总是猝不及防的。这样的际遇的确是人生的残酷,却也是人生不得不去面对的真实。富贵荣华总是从别人的眼里比较得来,但真正能够让内心得到安宁的慰藉却不用假借外在,是专属于每个人自身的感受。白发渔樵,秋月春风,用“成功”二字来评价胡雪岩的一生或许太轻太浅,只有今天依然挂在杭州胡雪岩故居的两副楹联,才表达了他一生心路的真实写照:

一副是:“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

另一副是:“存一片好心愿举世无灾无难,做百般好事要大家利民利人。”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