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风,是家庭中最幸福的法宝!

古训有言:“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

良好的家风,不仅能润泽后世,更是家庭幸福的法宝。

《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倡导良好家风的“教育圣经”,也是父子之间一盏爱的“长明灯”。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一封封家信,质朴无华、情深意切,没有过多的华丽语言,有的只是睿智的教诲和嘱托。

01 先学做人,再学知识

在儿子傅聪出国之前,傅雷对其教育方式基本就是严厉的苛责。

儿子吃饭挑食,傅雷就恼怒地只让他吃白饭;

儿子写字想使用自来水金笔,傅雷却坚决反对;

儿子弹琴时走了调,傅雷就会勃然大怒,抓着他头发往墙上撞;

傅聪忍无可忍,最终离家出走。

心理学家说:“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还好,傅雷极时反省了自己的所谓“父爱”。当傅聪出国留学后,他便急不可耐地给儿子开始写信。

“孩子,我永远对不起你,我虐待了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个罪过。”

傅雷一直告诫儿子要“先学做人,再学知识”。也时刻提醒儿子要注意为人修养和细节:

见到长者,说话时身体要挺胸立直,切不可斜视。

吃饭时,要把刀平放在桌面上,不能任意搁置。

与人交流时,态度要谦卑、诚恳、和善。

正是傅雷对儿子细致入微的教诲,才造就傅聪那样一位温润如玉般的谦谦君子。

02 读书和艺术从来不会辜负人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其艺术理论造诣深厚,对古今中外的文学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给儿子倡导了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应有的高尚情操。

“艺术和学问从来不辜负人,付出多少苦功,就得到多少收获与进步。”

当得知傅聪弹琴的风格多变时,傅雷在称赞儿子感受力极快的心情后,又嘱托:

“往往感受快的,不一定会沉浸得深,保持得久。”

当得知傅聪学俄文比较吃力时,傅雷强调:

“学问没有速成的,贪多是不行的,尤其是语言。”

在对待艺术和处世方面,傅雷有着自己犀利的见解:

技巧是手段,艺术才是目的,不能只注意手段,而忘记了目的。

傅雷质朴无华的书信,不仅渗透出父亲谆谆教导之爱,更多的是对儿子的理解与鼓励。

对孩子的教育,傅雷始终说: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

可见傅雷以他深厚的学识和广博的素养,为儿子的艺术道路生涯,完成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完整链接。

03 生活方面谆谆教导

相比工作,傅雷更加重视儿子的身心健康。

傅聪练琴很努力,傅雷心疼地叮嘱儿子,一定要把身心健康守护好。

来信获悉儿子的苦闷,傅雷就不断地安慰儿子: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是最好。”

父爱如山,沉静博大,比起母亲的温柔体贴、也许父亲的角色更是敦厚深沉。

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大多沉默寡言是常态,渐行渐远已习惯。

可是,这样拉开距离的亲情,只能产生隔阂、不满与抱怨。

记得《朗读者》一期节目中,“童话大王”郑渊洁跟父亲一起朗读的《父与子》,令观众们动容。

郑渊洁读道:

羊爸爸只爱自己的猪宝宝,因为他从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羊爸爸说:“这个世界上的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因为绝了哪种生物,地球都会不复存在。”

猪宝宝也爱自己的羊爸爸,他觉得虽然爸爸长的不够壮硕,但却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其实,父子之间的关系不是你威严,我顺从,而是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傅雷希望和儿子一起成长,如朋友一般,聆听儿子内心深处的愿景、感知他内心的独白。

04 写在最后

1966年文革时期,傅雷夫妇二人含冤不幸离世,家产被红卫兵全部抄走。

由于傅聪在国外,傅雷寄给他的信,他都有所保留。

十几年后,傅雷的遗物才在一间小杂屋子里被发现,里面竟有傅聪的回信。

如此,我们才看到今天的《傅雷家书》的完整往来信件。

傅雷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意味隽永的处世哲思,都在字里行间渗透地淋漓尽致。

他把每一封来往书信都做了编号,分门别类做了留底。

应该说傅雷的书信,如同他对待自己儿子深沉的爱那般,热烈且恬静,深刻又朴素,微妙也率直。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