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时代变了,文学没变

花了近3个月,我终于看完《平凡的世界》了。

虽然此书曾荣获茅盾文学奖,影响了几代人,但诚实地说,这是我读得最不愉快的长篇小说之一。

从12月上旬拿起书开始,我每读几章,就感觉牢骚满腹。

最强烈、最不吐不快的感受,可以用一句流行语表达——

大人,时代变了。路遥先生,时代变了。

不管这部作品问世后受到的赞扬有多高,单让不了解历史的现代读者去读,可能很快就会发现书中的各种“槽点”。

最首先的,就是弥漫书页间的封建意识和大男子主义,这是今天平权运动深入人心后,读者最不可能接受的。

典型的例子莫过贺秀莲。她是主人公孙少安的妻子。路遥用动情的语言描写了她的“贤惠”。

怎样的贤惠呢?

一,是不要彩礼钱,主动跟随丈夫来到公婆家;任劳任怨地照顾丈夫的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吃最差的伙食,干最繁重的家务;

二,是白天辛勤劳动后,晚上主动用身体抚慰丈夫;在丈夫心情烦躁时,忍受丈夫的拳头,甘愿当出气筒。

三,是几乎从不反抗丈夫的决定,即使丈夫心里有别人也能接受,还为老孙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这如牛马一般的待遇,奴仆一般的自我意识,我很怀疑大家看了会不会血压升高。而路遥为秀莲这种牺牲所找的解释,是她看到孙少安,觉得少安有吸引人的“男子气概”。

打老婆、让老婆吃苦的男子气概,八十年代的人能懂,我们今天的人已经不懂了。

次一级的问题,是情节的老套与戏剧性。

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虽然是长期的经营,但在一些关键情节的设计上,却显得过于巧合;涉及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地方,也显得有些老套和突兀。

比如说,孙少安办砖厂,几经起落,但是每次出现难题时,总有能人前来帮助他;

孙少平与田晓霞两地分隔,恋情正不知如何继续,忽然以晓霞救人牺牲而告终;

李向前与田润叶空有夫妻之名,结果向前出了车祸,两人很快产生了感情;

金波在青海当兵,仅凭几个眼神肯定,就和当地一位语言不通的藏族少女发生了关系……

出车祸、患癌症、一见钟情,这都是现代情感剧中用烂的桥段。在八十年代是否流行,我不清楚。但是路遥使用这些富于戏剧性的桥段,距离他要描写的现实就有些远了。

而人物的命运,如果没有遵循社会现实规律和他们自身的逻辑,反成为作者理想的投影,那么小说的价值就自然地打折扣。

这地方润叶与向前的情感故事最能反映问题。

——田润叶因“政治联姻”嫁给了李向前,但是并不爱他,一日夫妻生活都不曾过。后来“政治联盟”不复存在,田润叶因传统思想作祟,不肯和向前离婚。向前为情所伤,纵酒买醉,结果出事轧断了双腿。

出事之后,润叶出于义务,回到他身边照顾他,竟莫名其妙地激发了母性,爱上了向前。不仅如此,她“恢复了妻子的责任”,帮助残废的向前与之发生关系,生了一个孩子,还是个大胖小子!(请原谅笔者发出不厚道的笑声)

如此离奇的剧情,在今天各类平台的“土味”视频中仍反复上演。“土味”剧可以这样写,名著当然也可以。但这样写,又反映了作者的什么心态呢?

早就有人提出,《平凡的世界》里的女性,如果不贤惠“忠贞”,其命运都遭到了作者的惩罚。郝红梅嫌贫爱富,拒绝孙少平而追求顾养民,结果因偷窃丑闻被顾家拒绝;田润叶冷暴力李向前,结果后半生要伺候残疾人的生活;杜丽丽醉心写诗不尽妻子的义务,结果被古风铃玩弄并抛弃,沉湎于酒精……

一句话,凡是不当“好女人”的,都下场凄惨。再联系作者的生平,你很难说这写的究竟是社会现实,还是作者对妻子的报复。

但,女性就不能有自己的追求和独立的生活吗?

当然,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比较明显的。

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问题还有一个,便是作者对城里人身份的崇拜、对农村人的排斥。它如米饭中的砂砾一般硌牙,细小而又让人不易觉察。

有一个例子让笔者很难忘。

书中写到,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孙兰香与城里高官的儿子相恋,但为要见他父母而发愁。正在思索时,作者突然跳出来为孙兰香抒情,说道——

“尽管她出身低贱,可自小一直是在一个很重感情的家庭中长大的……”

嗯,您没看错,这位大作家写的就是低贱二字。

我相信,今天的人读到这两字都会不由得讶异;并且路遥本身也是地道的农村孩子,可是在他心中,农村出身、平民家庭就意味着——低贱!

书中还有更多的例子,这里就不举了。

可知在他心中,城里人与农村人是界限分明的,是两个世界。城里人文明、高尚、开放,仿佛透着人类之光,农村人就愚昧、自私、拘束,天生低人一等。

这身份的歧视,竟还来自农村人自己。我相信今天为一句“底层人民”而愤怒的读者,读到这些文字,都不免要摇头。

——总而言之,《平凡的世界》有些内容是太过时了。

毕竟,我们的时代比路遥写作的时代也走得太远了。

虽然这之间只有短短三十年,但已如沧海桑田,导致我们再看《平凡的世界》,是真正的“恍若隔世”。

而在今天,解放思想已成旧词,阶层固化成为社会关心的问题。农民工进城、城市化加速、老龄化问题严重,传统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在遇到挑战。路遥那一代对城里人仰望,在今天也成为了过去时。

现在只有打工人和资本家,谁还在乎“农村来的”和“城里来的”呢?

归根结底,大人,时代变了。

但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平凡的世界》就不值一读呢?

我个人的意见,恰恰与我刚才的吐槽相反:抛开这些槽点,这部书仍旧是值得一读的。

虽然它的某些内容值得批判,但不可否认它在别的方面价值极高。

其中一点,就是史料价值。

它忠实、客观地描写了从文革末期到改开初期社会的变迁,是极佳的历史记录,这对于大家了解过去很有裨益。

事实上,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是不会懂传统农村的生产方式的,也就不会懂农村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没有亲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也很难明白城镇户口、“吃公家饭”,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意味着什么。

没有见识过八十年代社会风貌巨大变化的人,当然更不可能知道那个时代文艺作品的繁荣与禁忌。

因此,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农业机械化、农村城镇化、大学扩招、文化多元时代的后人,不读前人的作品,永远不会理解前人的艰难与路遥们的伤悲,就像白天永远不懂夜的黑。

而真实就是力量,历史可以解释现实。

这部小说之所以能打动万千读者,也是因为它忠实地描写了那个时期努力奋斗的各种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

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当时除了考上大学,大部分的农村青年,其实一辈子只能留在农村种地。

也很难想象,为什么改革开放一到来,这些青年能爆发出那么澎湃的能量,冲州过府,叱咤风云。

要知道,这些人就像古书中的英雄一般,是赤手空拳打天下的。

他们怀揣着理想,不屈于“农村人”的命运,在工厂、学校、商场和矿场间流转,遭受白眼与冷遇,靠一身血肉换来财富和尊严。

他们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闭塞走向通达,从贫瘠走向繁荣,于是在我们今天的世界占据了一角。

他们其实就是我们的父辈,是他们创造了我们的世界。

但是,那个时代的歌者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在城市青年大搞伤痕文学、写朦胧诗的时候,这些青年其实就在遭受伤痕,命运朦胧。

大凡物不平则鸣。

《平凡的世界》正是写给那个时代劳动者的赞歌,代表他们向世界发声——

“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而小说,只要能写中读者的人生,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指引,就是值得一读的。
身处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面对自己的困境,难道不应该去从书中寻找答案吗?
因此,路遥先生,时代变了,文学没变。

说回现实。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新的社会问题的不断产生,《平凡的世界》应该会进一步过时。同时,第一代进城农民工老去,第二代人(如笔者)长大,《平凡的世界》应该也会更加失去读者。

但有价值的东西永远不会被埋没。只要我们肯翻阅,就会知道过去,对照现实而获得感动。

毕竟,“前人的血泪,才换来今人的理所当然”,知道这一切,才能看懂今天。

最后,借用刘慈欣的《地火》中的一句话做结尾吧——“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

前人可以愚昧,可以无能。但在前人真正的苦难史面前,任何后人都应该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

赞(1)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