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鹿鼎记》读后感:平生不读《鹿鼎记》,枉称一世金庸迷

凡有人之处,皆有读金庸。

作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在金庸先生的笔下,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也同样塑造出无数侠骨英风的角色人物。

金庸大师一生所留作品甚多,即使任选一部,也称得上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多少快意恩仇,鲜衣怒马令人心驰神往。

01

不同于以往的大多作品,《鹿鼎记》作为金老的封笔之作,跳脱出江湖之外,不限于武林之中,集武侠、官场、民族、历史等多种元素于一体,将故事的容量和主题的寓意无限延伸。

说到金庸,离不开对于“侠”的定义,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着墨最多的便是怎样塑造出一个“侠客”的形象。

无论是读者还是金庸本人,可能对于侠的认知皆来源于萧峰、杨过这等经典人物,认为侠就应该是武艺超群、身怀绝技的当世高手,行事光明磊落,作风正气十足。

而在《鹿鼎记》中,主人公韦小宝出身市井,痞气十足,坑蒙扯谎无不精通,别说与江湖大侠做比较,他或许连一个好人都算不上。

而“武功”这一侠客的基本指标,他更是远远不及,人物出场时的武力值近乎于零,偏偏还是个懒惰厌学之人,无论怎么看,你都不能把他和侠扯上关系。

可是,何谓侠,侠又当如何?

古人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韦小宝虽武艺平平,但他机敏过人,靠着一张把死人说活的嘴创下诸多功绩于天下。

于国,北定罗刹,夺回国土,使中俄两国结为同好,互不犯境;于民,仅凭口舌便使蒙古、藏族两家退兵,间接帮助康熙削平三藩,内陆得以安定,百姓免遭战乱。

这便是金庸先生的高明之处,任你功夫独步天下又如何,偏偏是一个不会武功的黄口小儿,解决了无数武林高手及文武百官所无能为力的事情。

同样,金庸大师在《鹿鼎记》表达出的一个理念便是:武功已经不是衡量侠客的唯一标准。

强如冯锡范、风际中也不过是奸诈无耻之辈,归辛树一家武功盖世,也只是有勇无谋之徒。

顾炎武、陈近南等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却屡次被韦小宝设法搭救,这也是书中对于“侠”认知的颠覆。

真上扶明主,以保社稷,下安万民,以固疆土,这才是正的侠。

韦小宝虽然毛病满身,对康熙和天地会也一直各有隐瞒,但是在义气面前从不含糊,堪称为侠。

不止韦小宝,《鹿鼎记》中对于侠的体现无处不在,最明显的就是在康熙身上。

为国为民,方为大侠。

其实《鹿鼎记》可归因于满汉之争,认为江山只可汉人来掌,汉人做皇帝一定比满洲人做得好。

康熙虽然年幼,却颇具雄才,征罗刹,平三藩,收台湾,完成了中国版图的大一统。

同时,对各地减免赋税,无论满汉,一视同仁,勤于政绩,体恤民情,没有什么比国家繁荣稳定和百姓安居乐业更重要的,这更是侠的体现。

02

《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古往今来,俨然成为了后世男人心中的目标。

尽管出身低位,但自打入宫以来,便开启了开挂一般的人生,小小年纪就已位极人臣,官拜公爵,深得皇帝信任。

不仅如此,他还是民间第一组织天地会青木堂堂主、神龙教白龙使、少林寺晦明法师、罗刹国伯爵。

随便一个职位,都是普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染指的称号,更何况这孩子年纪轻轻,便拥有多方权力加身,实在令人好生羡慕。

不仅如此,他的七个老婆各个貌美如花,倾国倾城,只叫人心生嫉妒。

世人都想拥有韦小宝的运气和成就,却忽略了一点,他的一切绝不是靠着撞大运得来的。

尽管立功无数,但没有一次不是在生死边缘徘徊,稍有不慎便会身首异处,追杀有如家常便饭一般,每次逢凶化吉或许靠的是主角光环,但更为关键的则是情商和头脑。

身临险境,有些人惊慌失措,自乱方寸,而有些人灵活应对,临危不乱,韦小宝无疑属于后者。

三言两语便唬得敌人收起杀心,一番说辞便可化敌为友,没有超高的情商和机智的头脑,早已命丧当场。

正所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韦小宝绝对不是君子,但他足够狠毒,多少人曾想置他于死地,最后却又死在他的手中。

寻常男子,哪个不想位居高官,妻妾成群,可是,既没有韦小宝的头脑与情商,更没有他的运气和狠劲,便只得对书兴叹,望文垂然。

当然,小说是写给人看的,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自然要凸显角色的与众不同。

03

书中最令人感动的,便是康熙与韦小宝的情谊。

金庸先生完美塑造了康熙这一角色,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孩童之心,开心了也会大笑,生气了也会骂人。

少年时代的情谊永远最为真挚,而孤独往往让人相互依赖。

一个背景离乡初入皇宫,一个久居深宫无人相伴,一个不知生父是谁,一个自幼父母双亡,看似不同的经历却夹杂着同样的孤独。

或许在康熙心中,早已把韦小宝当作了精神支柱,尽管他少年执政便已功名满身,可是别忘了,皇帝做的再优秀,他也不过是一个孩子啊。放眼天下,除了敬重和畏惧,连个能和他一起玩耍的人都没有。

只有在韦小宝面前,康熙才是小玄子,不再是朝堂上发号施令的机器,不再是世人眼中高高在上的帝王。他可以展露童心,肆无忌惮的高声大骂,可以放下身份尽情玩耍。

自古伴君如伴虎,稍有差错就会满门抄斩,君臣之间,也是少有情谊可言。

君让臣死臣得死,父叫子亡子得亡。若论韦小宝犯的罪,杀十次头尚且死有余辜,可是康熙始终没动他动杀心,而韦小宝更是多次抗旨不遵,欺瞒天子。

韦小宝犯下滔天大罪,以致康熙要杀他的时候,“小桂子投降,请小玄子饶命!”这一声“小玄子”将康熙瞬间带回了曾经那个年少的时期,他又怎么忍心杀掉少年时代的朋友呢。

而对康熙来说,虽贵为一国之君,可他却没有朋友,唯一的至交契友就是年少时和他一起无拘无束地摔跤的小桂子,思绪回荡,百感交集,人的真性情就在这一刹那显露无疑。

他从来都把韦小宝当成小桂子,虽无血亲之缘,也无金兰之好,可是他二人不止一次出生入死,早已情同手足。

04

武侠小说离不开“情”、“义”二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情义,皇城之中,朝堂之上,何尝不是如此。

韦小宝与康熙看似是君臣之位,实则凝结了朋友之交、兄弟之义、知己之情。

也正是由于二人之间的情义深重,谁也不忍心伤害谁。

知音难寻,知己难觅。旁人看来,韦小宝总能揣摩圣意,似乎号准了皇帝的脉,其实,世间真正懂康熙的,也只有他一人。

如果说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唐僧体内心猿的化身,那么《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就是康熙对于自由的向往。

向往韦小宝可以毫无顾忌说脏话的自由,羡慕他可以率军远征的自由,更羡慕他可以一走了之的自由。

所以,韦小宝不过是做了许多康熙想做却不能做的事,他看着韦小宝一次次的走出皇宫,仿佛看到自己走入外面的世界。

05

回归原文,或许故事的高潮起始于陈近南的死,这一事件也极具启发性。

在历史的潮流的大势之下,个人力量不过是微不足道。

尽管陈近南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可是历史和时代,不会因为个人而停滞不前,所谓大势所趋,兴复前朝到头来不过是南柯一梦。
陈近南的死是必然的,而他的死也印证了台湾必将被清军攻破,若是陈近南泉下有知,有一点足以令他羡慕。

虽然韦小宝对康熙常有隐瞒,但在大事大义面前,他二人总是君臣同心,合力应对。可反观陈近南,始终被上司视为眼中钉,最后落得惨死。

06

好的故事必有好的矛盾冲突,金庸先生将情节的矛盾不再止于个人恩怨和门派之争,而是上升到整个民族,更是在小说中传达出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

故事的结尾处,对于韦小宝的民族出身引人遐想,其实无论满蒙汉藏,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居才是最为重要的。

折服于金庸大师的文笔之中,览罢全书仍感意犹未尽,甚至忘了一代武侠宗师已经仙逝。

而他的侠,他的义,必将伴随着留下的经典长存于世,传承不息。

赞(1)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